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情况介绍

发布者:徐运博发布时间:2022-10-13浏览次数:3313


一.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学院是江汉大学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成立的新工科学院。

学院学科建设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按照“突出传统、培育新兴”的发展思路,瞄准国际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致力于彰显智能制造鲜明特色,打造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武汉市重点学科。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多元开放、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专门人才为己任,进行新工科建设,构建了由智能制造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等本科专业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群”。经过多年建设,专业办学水平得以提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建设了教育部智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起重安全智控研发中心、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武汉市智能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复杂机电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汉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

二.学位点介绍

     电子信息201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58人。近五年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16项,教学成果奖4项;承担纵向科研项目84项,横向科研项目86项,总科研经费1883.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79篇,出版著作46部,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97项。拥有数十家企业作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建设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三.优势特色学科

     学院将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进行交叉建设,以汽车生产、工业互联、交通物流、健康医疗等研究领域为重点,形成了“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人工智能”三个特色学科方向。

1)控制工程

本方向立足工业生产领域,以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校企联合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采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等先进的控制理论成果,通过系统建模与仿真、优化与决策,实现化工、机械、汽车、交通等领域的控制系统改造与开发、最优控制与高效管理。其中,与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爆破场景中智能机器人”;将“一种汽车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上装控制器的研发”、“TCU控制策略”等科研成果提供和转让给安徽纽恩卡公司、湖北川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鑫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31万元。

2)仪器仪表工程

本方向以新型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为研究基础,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着重解决敏感元器件的设计,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将仪器仪表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城市交通、物流运输和智慧农业等方面,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依托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承担“基于原子层沉积的钯纳米颗粒增敏透射式光纤氢气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光谱吸收型准分布式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信息融合方法改进研究”、“设备状态评估智能方法研究”等项目开发,实现“准分布式气体浓度检测归一化方法”等发明专利的成果转化。

3)人工智能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物流运输、智慧医疗和智慧农业等方面。通过群体智能算法实现队形编排、跟踪与追击,智能小车的线路规划,物流机器人的货物收取、运送和放置,完成和优化多智能体的任务分配、协同路径规划和避障等问题;与武汉市武昌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研究人体异常姿态检测和康复动作识别。发表《仓储物流机器人集群避障及协同路径规划方法》、《多无人机协同任务规划中的哈密顿路径问题》等学术论文,获“基于遗传算法和MMAS算法的塔机群多任务的调度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

四.学院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1人,导师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学位24人,副高以上导师占比84%,且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多人荣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和“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50余项,并有多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是一支学术结构合理、团队凝聚力强、应用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